约翰福音8:32 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 »
2013年01月5日社会流行观念

9,875 views

从托尔金的魔戒系列,谈基督教与艺术

这是风篱笆姊妹的分享。

想当年高中未信主的我,就是因为托尔金的作品(魔戒、哈比人历险记)而非常想了解基督教。

当我看魔戒电影和小说第三集《王者再临》时,里面有一座白城的形象烙印在我心中,

如果看过这部作品的人,就会知道我讲的是对抗邪恶的最后防线“Minas Tirith”。

我被这座城震撼到了,只是很多人把这座城的震撼因子归功于特效和美术的进步,

但我认为特效和美术只是为了将托尔金笔下的东西描绘出来,

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真正的重点,其实是托尔金要说的事情-“洁白、美丽的刚铎,坚忍卓越的担任对抗邪恶第一线的屏障”。

托尔金将邪恶描绘的很真实,将人类描绘的很渺小,也将人类对试探毫无力量的事实用这个故事显露出来。

所以只用视觉特效去定义作品撼动力缘由,根本没办法把事情讲清楚,当然这部作品的美术确实是很多作品比不上的。

很明显的,这一切对邪恶的深层以及人类的无力自救,对良善渴望的描写,

这些托尔金笔下所呈现的内涵,是只有基督教才能赋予和讲明的。

1.不是艺术证明基督教的真确性,而是基督教的真确性回应艺术的诉求。

所以其实,还是基督教的真理确认艺术的内涵。

而正面回应上帝恩典的艺术,真的可以帮人很多。

虽然通常只是福音预工的层面,可是也算是预备好土,而且福音预工不也是站在福音正工的根基上吗?

在托尔金的系列中可以强烈感受到,抵挡试探不是修行这码子事可以解决,而是人根本就废了,最后得救仍是出自神的怜悯。

而C.S.Lewis(鲁易师)则能够看见他有意藉作品表达十字架的救赎。

这个真理通常接收到的攻击就是:基督教否定人的价值。

然而我们却说,人蒙拯救后才能真正彰显上帝所喜悦的人性,和本质有罪的人硬撑修行是完全不同的。

从这两位作者的作品能够看到根据信仰的那种美善是何等美好。

或许基督徒会认为鲁易师的作品比较有价值,因为它比较处理到福音核心。

但我个人比倾向薛华(Francis Schaeffer)在《Art and the Bible》的见解,认为并非所有基督徒的每一件艺术都要讲到福音核心主题-因信称义。

就如同画家信主后,并非每张作品都要画耶稣或圣经故事一样,

而是要看这个画家一生作品的整体反映了什么。

信主后都要画耶稣或圣经故事的迷思应该要赶快破除,因为很多有基督教符号的艺术也可以用来反基督教的(请看达利的作品)。

所以分辨并不是用符号就可以,而是去看整个作品背后的世界观是出自什么。

用陆梅克(薛华的同工)的话来说:艺术不需称义。

我补一句:而是人需称义-藉信称义。并且持守基督教世界观创作,大便真能变黄金

(说笑的,意思是持守基督教世界观就不用受这个不行那个不行的挟制,而是自由的创作,并且化腐朽为神奇啊)。

用这例子来看,如果以符号辨识艺术的正邪,还真的会觉得托尔金的作品有够异教,比如巫师这个设定,

可是仔细来看,这两个字在托尔金的作品里面也没有巫师色彩,在内涵上已经去异教化了。

我怀疑是因为托尔金的创作方法受到贝奥武夫(Beowulf,古英语长诗…)的影响。

托尔金认为,其异教的色彩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基督化了,

他也认为,贝奥武夫的叙事者一定是个基督徒。

以前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老师也说抄写贝奥武夫的人是早期教会的修士,所以很多异教的设定都给基督化了。

反过来看,如果只用表面的设定去辨识,还真的会以为少年PI就是基督徒勒!

这样下来,背后是基督教世界观的书变邪书,非基督教世界观的书竟然称义…。

总之,从“设定”定义什么艺术是基督教艺术,什么是非基督教艺术是容易断章取义的,

最好是去分辨整个设定背后的叙事语气,是受什么世界观的启发,

然后分辨哪些有受圣经光照,那些是受基督教文化影响,哪些是未被光照的部份,受人本思想影响

(所以我认为没有什么基督教艺术,而是它受启发的程度多少)。

毕竟艺术是人对上帝恩典的回应,而不是启示本身。

所以艺术不能代替圣经,反而可以从圣经去开启艺术视野,看见神降雨给义人恶人!

艺术也不能作为普遍恩典本身,而只是对恩典的回应。

提到这点是因为有些神学路线认为艺术是普遍恩典本身,并且认为可以由艺术去看见特殊启示,

但这就已经不是从圣经为根基,而是以人对恩典的回应为根基,来看恩典本身。

以这样证明信仰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别人也可以说,他从这作品里面看见别的信仰内容。

扯远的说,以上好像也反映前设派护教学和证据派的不同。

所以从前设派来看基督徒艺术家的责任,会认为艺术不能证明真理,而是反应真理的镜子,最后还是要回到圣经的世界观去省察。

所以托尔金的哈比人历险记,不断章取义的从设定看,而是前后文的看,

我们可以看见很多地方反应了基督教精神,比如平凡人完成不可能的任务等等;

也看到许多地方可以用我们的信仰去为它做完美的注脚,比如回家的意义。

2.如今艺术界的悲哀

看了这些赏析,再反观在某些国际性的大影评网上(比如什么番茄的)大多的“专业、资深”影评,

就会感叹这些专家竟然大多都没在看《哈比人》里面的丰富内涵。

而且这些内涵借由艺术表现而更加强化,可惜影评竟然不是看这些,唉。

这现象正反映后现代的思想使人只想利用手段夺权,把电影或艺术只当作是个修辞学,好电影就是发挥好的修辞学手段。

至于内涵是什么?对他们而言没有艺术背后的意义,只有因人解释的不同,谁夺得爱慕占有率成为新艺术之神才是最重要的。

这整个漩涡也产生了‘作者死了’这个理论,艺术是因人而异的解释,把以上我们这些分析都说成“那是你观点与角度的解释”,哇,那我真要问,作者死了?那为什么你这个所谓在创作的作者/读者就活着,你应该也死了吧!

就因为一切都是“观点与角度的解释”,所以夺版面才是重要的事情。

依我认为这是睁眼说瞎话!

因为就凭观点与角度来看,‘神本’和‘人本’就是两个本质不可相对性比较的东西,

前者可以刺透人心,非常刺眼,非常有力,非常血淋淋,难怪人不愿意看。

这种人本影响到教会,恐怕也导致有些护教方式是只倚靠那种修辞学的…

但那种修辞学反应的只是文字游戏,整个前后文就很像一个包装很漂亮的礼物打开之后里面是空的。

反而归正神学的护教才是礼物打开有比包装更美的大礼,包装太花俏的大多都是要遮羞吧?

货真价实的礼物简单典雅的装饰就可以了。

归正的前设派护教学就给我有这种感觉,货真价实。

现在很多好电影的定义就是比包装花不花俏,手段高不高,

用神本的角度来看,说难听一点,就是能否遮羞成功。

但在人的标准中,就是故意藐视神高过世上的标准,然后在巴别塔里面跳舞…。

巴别塔垮了,还不知道自己末路已近。

《哈比人》的内涵还是在于托尔金的贡献,

而这贡献却又是来自圣经世界观的启发,彼得杰克森是包装师傅,但还算不错的包装师傅。

但真正的礼物本身仍是出自托尔金之手,托尔金能做出礼物,还真是是惟独恩典呢。

我很欣赏这位导演的才气,但不知道杰克森是否知道它包的礼物背后有多贵重,或者对这贵重知道到什么地步。

希望他有朝一日会知道,也希望喜爱这部作品的人能够知道艺术不是冰山表面的风格本身而已,而是作者对恩典的回应度。

越正面回应实在越有造就性。

(如果对这部作品有兴趣的弟兄姐妹,可以去康来昌牧师的神学文摘和陈韵琳老师的心灵小憩里看,那边都有很棒的《魔戒》系列赏析喔。)

风篱笆


心灵小憩:魔戒系列专题
http://life.fhl.net/Literature/lord/index.htm
走进《狮王、女巫、魔衣橱》的人性处境 by 苏友瑞
http://life.fhl.net/Movies/gp/Narnia.htm

Posted by Yoyo at 2013年01月5日 20:18

感谢风篱笆的分享,看了以后学习很多,也感触很多!
虽不是从事艺术工作,但有机会接触许多基督徒创作者,从风篱笆的文字,我看到以基督教信仰描绘出的美丽景象,只可惜,在我接触到的这许许多多创作者中,鲜少看到适切的实践者。
正如风篱笆说的迷思,创作者们以为只要亮出基督教符号,就可以称为基督教艺术,他们不去分辨整体意涵,更不用说以圣经世界观去评赏,因为,他们根本不具有这样的世界观。甚至,在说到世界观之前,还得先处理信仰偏差的问题。
也因此,风篱笆所言的悲剧,真真确确的发生了!因为只以表面的设定去辨识,所以少年PI成了基督徒,他的冒险旅程被冠上隐喻追求真善美的形容,而教会团契集体观赏此部“福音电影”也就不足为怪了!

Posted by 多加 at 2013年01月5日 23:17

少年PI最近刚把小说看完
我个人的观感是:充其量可以告诉读者每个人不一定有宗教,但人总有自己的信仰(信心),而终有一天信仰(信心)都要受到考验(苦难与死亡),此时每个人的信仰(信心)到底如何,在死亡的面前都一览无遗。
是可以告诉人还有时间就要好好思想自己的信仰(信心)为何,但是随着人的年纪越大反而是不想去想了,作者在本书中自己也呈现出这点(由PI的双亲与兄长之间的对话,和最后两个日本人和PI的对话一览无遗),想的是钱、名声、学历、地位……都是个人的利益,人此生所得的一切,快死的时候才来面对,可惜那时思想已经不单纯了,最后还是把信仰宗教化给草草结束掉,不然就是你要想也来不及了,因为你已经死了。
所以这本书是指出人信仰的问题,在读的时候因为读者看到那些角色因苦难与死亡所验出信仰的挣扎与毛病跟读者类似,产生共鸣而喜欢(我自己也出现了这种感觉),但根本的如何找到解决问题也就是到底在书中出现的的这些信仰当中哪一个才是真正的绝对,能带领主角(人的象征)走出死亡,作者就不明显处理,而留给大众自己去想像(电影更是如此,"正面回答争议性问题的答案"永远都是"畅销"不可触碰的议题,而为何如此也总是得到"这只是一部电影、一本小说而已"的答案)。
所以我在看完这本书以后,看到我以前佛教信仰的观念,也看到很多哲学的观念,当然圣经当中的普世观念也有,对这本书都可以解释的通,而回到圣经并没有什么单单属于圣经特有的观念,结论就是这内容是人用普遍智慧去回应世上的苦难与死亡,而不是用圣经的苦难观、救赎观来看待苦难与死亡。
至于托尔金的著作国中刚开始看的时候还真看不太懂他在写啥,又厚(四本砖头书),但一时冲动买了,只好硬著头皮读,总算读完第一遍,内容开始有点吸引我,但还是有些不懂,再读第二遍……很不错知道在干嘛了,但问题还是一堆堆,不过有些观念一直带给我很深的启发,因为手法实在和一般小说很不一样,直到现在好好把圣经读过,好好学神学,回头再看的时候才明白过去困扰我的问题就是作者采用了圣经的观念去处理……。而电影带给我最深的印象只有Into the west这首歌,和一些美美的特效……。
在电影方面"The mission"&"受难记"给我的冲击也很大,读了圣经以后更大-
一个深层表现了信仰基督的转化和随之而来世界的逼迫,另一个是耶稣受苦的过程。
所以创作有没有表现出基督我们还是要回到圣经,创作观念、手法,都需要一个一个好好来探讨,才不会把好的创作呈现的基督信仰精神置入世俗而冲淡,把世俗之风吹入教会使教会流于世俗。

Posted by 小太阳 at 2013年01月6日 02:36

我想到还有些可以补充的部份,所以在这里分享了^^
上文的总意是表示,我们是以圣经原则欣赏艺术的,并把艺术当作人对上帝启示与恩典的回应,而不是用艺术证明圣经总原则的真确性。
但因为某些神学路线的艺术观产生了许多争论。
这些路线大多是:艺术=普遍启示,
所以会试着从艺术中的元素来证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
这些方法论并不是出自归正神学,不是来自惟独圣经的思维,
是掉入中立陷阱的认为可以从圣经之外去评判。
但中立是神话。每个东西背后的终极底牌不是人本就是神本。
并且用人本方式护教,会被另一种人本方式吃掉。
以下举一些例子说明。
我们看完魔戒(以小说为主)后,从故事本身和作者的书信以及他的生活作整体的评估,会认识到这部作品受到圣经与基督教精神(至于正不正统以下会讨论)的启发。我们不是说魔戒是基督教艺术,这两句话颇有差别的。
但不管我们是怎么说的,通常话还没讲完,只要讲到圣经或基督教,
否定马上出现,通常否定有两种大方向,里面各有些细节,
我来就看过的和大家分享。
这些否定的中心是:魔戒跟基督教没有关系,你不要来传教。
这两种方向的否定法我暂时叫作:“设定否认法”和“康德式否认法”。
(一)设定否认法:魔戒是受异教神话影响的,托尔金想只是想要为没有神话的英国写一个神话故事。设定否认法反驳的是以魔戒作为基督教艺术的说法。
而说魔戒是基督教艺术的理由有两个:“作者信仰”与“作品看似有比喻”。
1.托尔金是天主教徒
反驳会说:虽然如此,故事中就是用了异教文化的东西(北欧神话等等)。
这部分在前文已经说过:托尔金使用的异教设定只是个字面的东西,内容已经不是很异教。而且从作者自己说过的话可知,他受了贝奥武夫的创作方法影响。我怀疑正因为他是天主教徒,所以使用这种方法的可能性相当大,这部分我会联想到唐牧师举的例子,只是一时找不到在哪里^^"细节也有点模糊,也就是梵蒂冈把某个异教的东西搬到他们那边的事。这是他的创作方法。至于好不好,还有讨论空间。圣诞节设立的概念也有点像这个例子。
另外,我们也不会因为托尔金的信仰就把他的作品圣化,因为检验凡事的用具并不是他的信仰,而是圣经总原则。
2.作品某些部分比喻到圣经的人事物。比如亚拉冈的回归王位=基督再来;亚拉冈=基督…。
反驳会说:托尔金不喜欢用隐喻,他自己也说故事没有指涉的部份,所以你不能牵拖。
会产生这种评论,我觉得可能是因为教会的讲道常运用比喻(这确实是好工具),以致连艺术评析也会用这个类比的方法去判断各个故事,但这就很有问题。
第一,这会忽略前后文,第二,忽略后就会牵强附会。
从前后文来看,托尔金当然有清楚描绘的事件,但没有设立比喻。
与路易斯的作品比较就可以知道什么是明显运用比喻。
加上托尔金自己也说:我没有用比喻,不用猜(我帮他接下一句:若我有用你就会清楚看的到)。他的故事是自成一体的架空世界,但是他的故事是个独立空间吗?当然不是,没有什么东西是真空于上帝的创造。因此他的故事绝对会受他整个人的世界观影响,这部份会很明显的从故事整体的内涵中表达出来。这也是他的创作理念,不是借由比喻,而是整体内涵的指向。
至于他的创作目的是为了写英国神话吗?
可以说是的,但他这个用意也是来自他个人的神学路线。
他认为神话可以使人指向真正成真的神话(基督教)。
当然这部份不符合归正神学,也有点自然神学的影子。
而且有点把艺术等同普遍启示的现象。
这些神学路线的细节当然会影响创作方法,也会影响创作的结果。
而我们知道这个路线不合归正神学,那是否代表他的作品也不合呢?
从整体来看,这是比较可惜的地方。
但如果从归正神学来看这个现象,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虽然他的神学路线有缺点,但是他的作品仍是对启示与恩典的回应,
回应越正面,越有造就性。
既然这部作品在回应的总原则是根据他对信仰的了解。
我们就可以欣赏他怎么看,至于方法论的缺点部份,我们就要懂得取舍或是将之归正,并且自己在创作时好好注意。甚至为艺术界中的基督徒的智慧祷告。
神学界破产,艺术界就沦陷。所以现在的基督徒艺术家也是满可怜的。
(二)“康德式”否认法:大概分两种,一种是神秘主义式的,一种是形式主义式的,两种都认为讨论艺术不要谈宗教。
1.前者会说,宗教都是人为的,魔戒背后的意义是更超越的,是共通的,是所有宗教的,是包含在那伟大的“一”之中(超玄),它不是基督教的,它是所有宗教都有的。
神秘主义用一种没有历史观和命题的非理性来批判传统的宗教,并用他们的看法来解释世界。所以他们会说魔戒的内涵是指向他们神秘主义的内涵,而不是“人为的”基督教。(好像新正统派的解经,圣经都是人写的~)
2.后者会说,宗教到上层去吧,我们这里讨论的是事实,是看的见的部份,所以故事说什么他就是什么。故事说,主角把魔戒摧毁,故事就是把魔戒摧毁,不要再加上解释。
它认为故事的内容只不过是故事表面、能见部份的构成而已。这种思想宣称一种人本(理性主义)的客观中立场所,把物质的层面绝对化,只有这部分才有确定性,但在后现代这种确定性也被打碎(所以零碎的解释满天飞)。
这两方都不约而同的攻击基督教,并且会把基督教说为另一方的产物。
薛华的《理性的规避》(基督教文艺出版),对这种思潮有很精辟的批判。
从第93页开始从归正神学的根基说明正统的基督教如何解决以上的二元割裂。
神秘主义的根据是完全没有命题式的基础,它所说的字是可以随处替换的,那个一也可以替换为耶稣,或任何神的名字,而没有内容。所以到最后就是以社会制约所认定的标准去评断。
圣经的内涵完全不同,从圣经的标准来看,这些人本的情形根本通不过。
(三)试着以惟独圣经的原则来看
这个原则没有落入以上被否认的两点。
1.回应第一点设定否认法。因为不是用设定或符号,也不是光从作者信仰就认定这个作品为基督教艺术。以上这个“基督教艺术”的意思通常是,“有基督教风格、主题的艺术”,但我们不是从这种表面去辨识的,而且辨识完毕,也不会说这就是基督教艺术。而是从作品前后文的世界观辨识。因为没有真空的事物,每句简单的话都可以牵涉到基本的世界观,当然,这要小心分辨(学习中)。
2.回应第二点。
这种艺术评论一点都不中立也不超然,只是文字游戏,它无法指出依据的源头,两者背后都是作为没有命题式基础的信心跳跃。
总结:
1.我们是以圣经原则欣赏艺术的,并把艺术当作人对上帝启示与恩典的回应,而不是用艺术证明圣经总原则的真确性。
2.对启示与恩典的回应越正面,越有造就性。
3.所以认识神是至关紧要的,这样才能正面回应。ex.接枝子的葡萄树才能结果子。
4.只有从圣经才能认识神。ex.接枝子也要接对。
5.创作理念、创作方法、创作内容是分不开的,创作不是表面套套招就可以,必须整体深思。
6.艺术是很伟大也很恐怖的东西,因为美感的力量是非常强的,虽然不能让假的变成真的,但外显的美感可以强化里面要表达的内涵。
7.愿在天路上与弟兄姐妹一起学习,扶持,代祷。
最后,很感谢有机会在园地分享,我的表达能力其实不是很好,一篇文章我都是写很久、想很久才生的出来,包括前文和回复这篇。相信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部份,毕竟艺术创作是个非常大的议题,牵涉到很多层面,不同世界观就会有不同见解,还有些是失焦的冲突,这一切见解如何以神高过世上的道剖析并且不落入律法主义是一篇文章讲不完的,虽然以上有提到简单的总结,但这并不简单,还是可以谈论到很多细节,我相信这部份自己仍需要再做更扎实的功课,若有讲的不清楚的部份请大家见谅并且可以提出讨论。
ps.对这个议题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陆梅克的《现代艺术与西方文化之死》(很悲剧的绝版了,但是成大图书馆有,如果是学校人士,可以利用图书馆的馆际合作借到。)
遥想当年我刚信主的时候(我是念艺术学校的学生),上课完回家都要痛哭(可比拟哈拿),因为对信仰的攻击太恐怖了,加上教会大圈子能供应的不多,我这嫩羊根本很难招架,但也因此每时每刻都在借此思想我们的信仰,也认识了归正神学,发现神的道高过人而且又有接触点的护教可能性,这些都要感谢在归正神学上扎根站稳的肢体们,包括这个园地的教导,虽然有些不是直接论到艺术的部份,仍然是大有帮助的,因为根基对了,就可以连结起来。

Posted by 风篱笆 at 2013年01月6日 15:06

题目范围太大了就不容易聚焦,“艺术”很大的一部份是“呈现”或“再现”,包括即兴式的表演仍有这些成份,好比人类有宗教性,宗教也有外在的仪式。
魔戒故事中有一个角色像人又似乎不是人,不像人又似乎是人,电影的特效做成功了,产生极强烈的对比。我的解读是这显示了人的形像被罪恶扭曲了,这是艺术可以发挥的领域,而这涉及到创造与救赎,谁能救赎,又涉及到启示,就形成了圣经的主题及圣经的总原则,或说基督教的教义。
艺术触及到人心的感受,进而造成认知的作用,所以电影观众会直觉想要知道某个角色是指涉到谁,有什么意义。这个过程及功能会牵涉到“符号”的意指,符号本身不是目的,但是如果符号在因信称义的过程当中是一种媒介,或说是一种桥梁,符号本身虽然不等于信心,作用也不全然是负面的。

Posted by 基督徒 at 2013年01月6日 23:38

风篱笆姊妹离开圣经网一段时间了
现在在这里看到您的心得文章,很是佩服
可以在这些一般人眼中是纯欣赏、冲击著视觉感官的电影里,看见深度的观点
真的很不简单
因为,我对这些电影-魔戒啊!纳尼亚啦!真的兴趣不大
呵呵~~

Posted by 枫 at 2013年01月7日 16:53

TO 枫姊
真的是好久不见了^^,我现在大多时间都在潜水学习。
我初信时因你在圣经网的服事,
以及后来在小小羊园地的学习,
都使我受到你们(以及许多前辈的)许多坚固与帮助。
我从小就一直是埋在故事堆里也喜欢编故事的小孩(现在成年了还是一样)那时不知为何对这个故事特别感动(一开始确实是受视觉与美术层面的吸引,但很快就认为重要的是故事内涵,前者的表现是要体现出后者的故事内涵,与之匹配)所以我就开始想知道原因的展开调查了呵呵。到最后认识神才明白我所渴望的是在神的道中体现。也借着神的道,把我渴望中的无花果叶也除去,那是一段很痛苦的回忆,但主满满恩典与真理却使这痛苦化为祝福。(这段过程很血泪)
归正神学与艺术、故事创作方法的题目很广
也是我一生要去思考的课题,
这次分享是一个阶段深思所得来的心得~
还有很多学习空间~
不够的地方我慢慢改进,若能带来帮助,则感谢上帝!!

Posted by 风篱笆 at 2013年01月7日 17:52

来对C.S. Lewis鲁益师颇有好感,但后来得到更多对他的"报导"..,.令我十分失望….举列如下:
神学家C.S. Lewis所著的“Chronicles of Narnia”。 C.S. Lewis在福音派中的重要程度,与葛培理齐名,只是葛培理的恩赐在布道,而C.S. Lewis的恩赐则在神学思想。可是,Lewis 的信仰已经大大的变了质,因为他相信可以为死亡祷告,减轻他们在炼狱里受苦的时间,因此他自己在临终时也请一位天主教神父来为他告解,和举行抹油礼。他否认人性败坏,因此人未必需要基督的救赎。他甚至相信“进化神论”,又拒绝承认圣经无误。他认为地狱只不过是一种“思想形态”而已。他所著的“Chronicles of Narnia”充满怪异的神话和异教信念,相信有“白巫”和“黑巫”存在,又教导人相信“宇宙论”。在“最后争戢”一书中,他有一章题为“更高更深”的,形容一个人被“Aslan the lion”(代表基督角色的)接纳,虽然这人一生服侍Aslan的大仇敌“Tash”,当这个被接纳的人表示很“惊讶”之时,“Aslan”竟然说:“如果有人奉“Tash”的名起誓,又一生忠心地守住这个誓言,他其实向我守住这个誓言,我会报答他,虽然他不知道这报答其实是我所赐的。”读者知道,C.S. Lewis所说的,是出于撒但极其诡诈的谎言,叫相信的人不知不觉地落地狱,还以为自己得救,因为圣经明明的说:“除他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徒4:12)
(摘自香港整全报~~第二十四期
(2005年08月)世界之窗)
如果一个人的信念及想影响行为,那.."如果有人奉“Tash”的名起誓,又一生忠心地守住这个誓言,他其实向我守住这个誓言,我会报答他,虽然他不知道这报答其实是我所赐的。"这样的"道理"也写得出,普救论果是鲁益师的信念.
"..罗马天主教认为,在其教会与圣礼之外没有救恩。但是天特会议曾宣告,因某些理由而未能受洗的信徒,可以因“渴望之洗”(即渴望受洗)而得救:梵带岗第二会议更进一步说:“凡不是因罪的缘故,只是不知道基督的福音与教会的人,若诚心寻求神,在神恩典的感召下,根据良心来立志行事,便能得看永生。”“不是因罪的缘故,只是不知道”(guiltlessly ignorant) 一词,是指他们无法抗拒(全然、无药可救)的无知,完全是因环境的缘故,不是由于忽略、意志不坚、或故意(直接或间接)不顺服神。这一条原是为解释复原派(基督徒)的信徒如何能得救而写的,但现在则被用来解释任何宗教中都有人可能会得救。
(基督教思想家中接纳这个看法的人是鲁益师(C.S. Lewis)。他所著“最后之战”中,狮王阿司能说,所有出于诚心的服事,即使是为假神泰西作的,也算是为他而作。有些天主教神学家对普救论的信心也是基于这个思想。).."
好异教徒会下地狱吗?巴刻撰.刘良淑译
用"充满怪异的神话和异教信念"去写小说的创作方法未必不行,但"中心思想"出差我很难接受….
如果我的感受有误请小小羊指正.谢谢.

Posted by Solomon at 2013年01月8日 16:00

在看这篇文章过程中,
让我想到之前在听 林慈信牧师 护教学课程的内容。
表达的思想非常相似
其实以前我对于信仰与文化该如何去调合,取舍,存有很多的疑问.
在课程中,我得到了答案,以下节录笔记内容:
~~~~~~~~~~
人被罪污染了,从理性,文化,科学都是。
但人可以认识神,透过圣灵的光照。
所以有可能建立正确的哲学,心理学,神学。这都是因为有神的启示做为标准。
[以下这句是错的]
所有真理就是神的真理,哲学,心理学,文学,科学…..都是神的启示。
神的道是所有真理的来源。
人所能达到的哲学,科学,心理学,都不是神的启示。
不可能是神的启示。
而是堕落的罪人对神普遍启示的回应。
基督并不为罪人的哲学与文化中对真理的扭曲负责的。
~~~~~~~~~~
每个人对于艺术文化的解读不尽相同,
有时我们会把故事人物对比成圣经人物,
但有些人却会对比成他们信仰中的人物.
因此,既然艺术是罪人对神普遍启示的回应,
那么,罪人对于“罪人的回应”的解读,
若不是基于神启示的标准,是会有所偏差的.
>>试着从艺术中的元素来证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
用这种方式来証明基督教信仰,并不是好方法.
唯独圣经,神启示的道,才是真理的源头.唯一的标准.
求圣灵帮助我们,在祂的真道上建立信仰的根本.

Posted by bluefish1215 at 2013年01月25日 18:22

日志信息 »

评论已关闭。        

相关日志 »

没有评论

抱歉,评论被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