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8:32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 »
2006年11月20日社會流行觀念

9,147 views

基督教與佛教的浪子比喻

無論是非基督教或無神論,很多東西,像情、智、聖、美等方面的人性流露,從外觀或現象都很相似,教世人追尋相仿,而蒙蔽於本質裡的不同。

似不等於是,慎之。

葉少桓

年前寫了一篇「浪子的父親」是以路加福音第十五章11至32節,甚得教會同好推崇。有個虔誠佛教徒好友,送來一本妙法蓮華經(簡稱法華經),指出佛經也有「浪子的故事」,盼望能作個哲理的討論和比較。

佛經中的浪子比喻是這樣的:

有一個富人的獨生子,年幼無知,少年便離家出走,四處遊蕩數十載,瞬間年紀老大,卻一事無成,每日仍爲衣食奔波,甚感吃力。他父親産業越積越多,卻爲無子嗣承繼而終日憂愁。某日,這個窮愁潦倒的浪子,不知不覺中流蕩返鄉。其實,他早已忘記家鄉父老,但父親清楚的認得他,立刻派人叫他回來。浪子出外闖蕩,嘗盡苦頭;老父深知他落魄潦倒,自慚形穢,難免驚惶恐懼,父親便使人扮作窮苦人,與他同到家中幫傭,專事除糞工作。浪子不知已經回家,還以爲有工做,有飯吃,又有工資,十分歡喜。父親爲要接近其子,時常脫下華服瓔珞,故意也拿掃帚器具幫忙,藉故親近,並時常加以勸勉鼓勵,見他勤勞忠心,表現良好,並加給工資,漸漸將他的家產讓兒子全盤瞭解,囑咐用心管理,如同自己一樣。如此過了二十年,老父病危。深知兒子已成大志,便邀請族長親戚,宣佈前因後果;父子相認,將所有家產正式交託兒子。這時浪子才知自己真正的身分,雖未希求,但寶藏自至,皆大歡喜,老父則含笑逝去,毫無遺憾!

聖經記載較爲簡潔,僅有二十一節,講述一個人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循規蹈矩幫父親種田,小兒子則叛逆不羈,要求父親分家業,拿到那一份家產便遠走高飛,宴樂耗財,最後財盡友散,窮困潦倒,淪落他鄉,以豬食充饑。幸而,及時醒悟,知罪認罪的回到父親那裏,父親卻沒有責怪他,而宰牛大肆慶祝。並勸慰大兒子,要寬恕他的弟弟,爲失而復得的弟弟,大家理當歡喜快樂。

這二則故事,分別出自聖經與佛經雖有不同,但父愛則一,如果說「愛」有分別,則甚勉強。如以佛教和基督教的立場來討論,當以其內容,起因,背景加以剖析,讓明智的一讀者去思考比擬,作出真正的結論。

一. 故事起因

主耶穌因法利賽人和文士議論祂接待罪人,與罪人同桌吃飯。主耶穌連說三個失而復得的比喻,「失羊的故事」:好牧人撇下九十九隻羊,去尋找那一隻迷失的羊,找到了就大大的喜樂。 「失金的故事」:巴勒斯坦婦女以十塊錢幣作爲結婚的禮物,這些錢幣與結婚戒指有同等感情的價值;失去的一塊錢幣令人傷感,找到時當然高興。更何況得回失去的兒子。浪子是比喻世人而且是罪人,在耶穌基督的心目中,罪人是同樣的重要,主耶穌降世爲人,就是爲罪人而非義人。

佛教中「浪子比喻」,不是佛陀說的,而是最有智慧的舍利弗說的。他是佛陀的小乘弟子,因爲在法華會上,佛陀首次說明佛法應分爲三乘,乃體恤衆生智慧能力參差不齊,爲了敦促小乘弟子不要得小爲足,應該努力邁向大乘,聰明的舍利弗說了這個浪子比喻來回應佛陀,表示他明白這個道理。

二. 內容

佛經的浪子比喻要表達的內容是:

1.佛愛衆生,所以不住涅盤入世度生。

2.佛法分大小乘是因爲智慧有利鈍,只要人的智慧達到標準,便可棄小就大,要爲進入涅盤境界而繼續修行,求歸上乘。

聖經的浪子故事,雖然較短,但表達的內容卻有許多啓示:

1.神愛世人。

2.要進入天國,必須認罪悔改。

3.神的救贖本乎恩,在於信,不究既往也不需任何代價!

三. 故事的意義

耶穌基督的救恩是不問代價的,世人只要認罪悔改,正如故事中浪子對父親說:「父親!我得罪了天,又得罪了你,從今以後,我不配稱爲你的兒子。」父親卻因兒子「失而又得」的歡喜快樂。給他穿上袍子(代表尊貴),戒指(代表權力),鞋(承認兒子資格)。這是恩典,只要罪人肯悔改,不需任何代價。天上的父親也以寬大,慈愛,歡歡喜喜爲上帝的兒女。

佛教徒要進入涅盤清淨,必靠修行,所謂「六度萬行」,要修到三阿僧祗劫。「阿僧祗」的意思是無數無量,「劫」是劫數或是一個成住壞空的迴圈謂之一劫,就至少以一年謂之一劫吧,三阿僧祗劫等於三個無量無數年之久!比喻中作除糞工作少年,也是在由小乘進入大乘的期間,要進到大乘還要繼續修行。那麽,如要成佛,又需要多少個無量無數呢?此種修行時間實在太長了,使人受不了。但佛教相信輪回,生複生,世複世,認爲持之有恆必可成佛。然而,佛法所付出代價,實在太高了!就算是涅盤境界也需漫長時日,所付之代價不能說是不高!

四. 代價

佛教信靠是智慧的覺者,他能夠供給經驗和知識,教導世人依法而行,卻不能將人帶進涅盤之地。他是標月指,也是渡河筏(見金剛經)。世人要憑指看月,乘筏渡河,成與不成,還得看自己付出什麽樣的代價。

基督徒所信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是有權有能的真神。只要打開心門認罪悔改,主耶穌寶血就能洗淨罪過,並賜給豐盛的生命和恩典,就能平安喜樂,不用付任何修行的代價。

聖經與佛經的浪子比喻,其實比喻的重點不是浪子,而是他的父親,應該說都是篇「父愛的故事」,更爲貼切。父親偉大無私的愛,浪子無知的犯罪,而後知罪,認罪,父親無條件的赦罪接納他們。中國古諺:「浪子回頭金不換」,是真情真愛的流露。

聖經中的比喻有父親,浪子(小兒子),還有大兒子的懷恨,拒絕寬恕他的弟弟,他的苦毒,怨恨,自義,不理解父親赦免的愛,象徵世人對天父的慈愛難以明白,所以主耶穌用比喻來說明。「基督的愛是何等長闊高深,是過於人所能測度的。」(弗三:18-19)天父的愛是無限的,只要兒女謙卑悔改,恭敬地領受「天父之愛」。接受天父藉著主耶穌赦罪無邊愛,就能獲得作天父兒女的福分。

佛教雖常有「真實不虛」的字句,這是指佛陀所說的話。但佛說他的法只如標月指,渡河筏,世人如已得月既渡河,法已無用,不再是法,法便應舍,他說:「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這是大智慧的語言,證明是真實不虛。佛陀暗示個人修行的終極境界,在涅盤的的境界裏,人可以得享常,樂,我,淨。但究竟如何,視乎唯心所現,是否達到此程度,根本不得而知。似乎唯有佛陀能知其詳,雖然他在世間出現過,卻一去不返,實難求證。

綜觀聖經和佛經中的浪子比喻,加以剖析說明,讓明智者去思考和判別,作智慧的抉擇。

日誌信息 »

評論已關閉。        

相關日誌 »

沒有評論

抱歉,評論被關閉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