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功德觀使好行為喪失價值
身為基督徒,我們當然要有好行為。
們要很小心很小心一種誘惑,就是——-功德觀。
一旦被功德觀污染,我們的好行為馬上會喪失價值,甚至引來上帝的憤怒。
什麼是功德觀?
簡單來說,就是『交換』——-
1.用好行為來換取祝福
2.用好行為來抵銷罪行
好行為,在功德觀裡面,是可『量化』的——-
身為基督徒,我們當然要有好行為。
們要很小心很小心一種誘惑,就是——-功德觀。
一旦被功德觀污染,我們的好行為馬上會喪失價值,甚至引來上帝的憤怒。
什麼是功德觀?
簡單來說,就是『交換』——-
1.用好行為來換取祝福
2.用好行為來抵銷罪行
好行為,在功德觀裡面,是可『量化』的——-
問題:
教會是老牧師設立的。老牧師培育了一個年輕傳道人。
這傳道人很有講道與解經的恩賜,可是有時常會有種指使人的習慣,對長輩也常講話不得體。
偏偏大家年紀幾乎都比他大,不少人覺得這年輕傳道人只會動口而不動手,不是個以身作則的人。
這傳道人在教會裡,算是毀譽參半。
最近這年輕傳道人要去某地(原因不明),老牧師要大家為這年輕傳道人奉獻車馬費。
想請問的是:
1、由於我們不是那麼的樂意,倘若我們拒絕了,會觸犯到上帝的話『上帝要恩典給誰就給誰』嗎?
2、我有時常認為是老牧師寵壞我們這位年輕傳道人,請問我這種想法會不會冒犯到上帝立的領導者?
是不是不能這樣子?
(隱私全去除,內容全改寫)
問題:
教會執事會要求牧師為教會訂計劃及目標,但牧師認為教會不是公司企業,不用如此。牧師認為執事會不能命令牧師做什麼事。
(隱私全去除,內容有改寫)
答:
一、執事會與牧師的體制關係
你必需先看自己教會體制是什麼。
體制決定權柄在哪裡,
進而決定牧師是否必須服從。
問題:
因為種種原因,我去父母和長輩的教會聚會,可是教會有偏差,走靈恩派路線,追求方言,推崇趙鏞基。我長期閱讀園地文章,拒絕教會偏差。可是我和教會格格不入,也無法投入服事。最近,聽到越來越多教會的人的各種神蹟見證,我越來越動搖,內心越來越混亂,不知該懷疑,還是該相信。我該換教會嗎?
(隱私全去除,內容全改寫)
答:
在讀你的信的時候,我心中閃過一句經文:
『愛父母過於愛我的,不配作我的門徒』(太10:37)
『人到我這裡來,若不愛我勝過愛自己的父母、妻子、兒女、弟兄、姊妹,
和自己的性命,就不能作我的門徒』(路14:26)
你參考一下。
這年頭台灣越來越多基督徒、教會在搞洗腳儀式、洗腳禮,
可是,我就很疑惑了,
為何不大推親嘴儀式,禮拜結束後來個親嘴禮呢?
一旦有親嘴禮,
男生馬上暴增,個個樂得笑嘻嘻,大大有益於福音人數的增長;
女生反正就效法耶穌基督的犧牲奉獻,被眾男生親嘴就當背起十字架;
這樣豈不妙哉,大好哉?
因為主耶穌在最後晚餐為門徒洗腳,所以我們也該來搞個洗腳?
問題:請問預定論重要嗎?有人說預定論是次要的,和得救沒有關係,會造成初信者的迷惑,不適合教導和討論。這樣會使教會分裂,破壞主內和諧。通常說這話的都是反對預定論的。
1.預定論重要嗎?
答:
狹義的預定論,是專指關於揀選得救的部份;
廣義的預定論,是指上帝的全權、上帝的主權、上帝護理之類。
而不管是狹義還是廣義,都很重要。
要不然聖經裡面,關於上帝主權與人的自由意志的經文,他們要如何解啊?
問題:
有人認為自己領受上帝呼召,要擔任教會中某項無薪的全職同工,可是他需要負擔家庭經濟,而且家人未信主。經過一年以上,雖有少量奉獻,但因每天服事時間非常長,又無法兼差,使得他經濟開始銜接不上,而必須向親屬甚或其他同工暫時借錢。
我自己的領受是:
1.全職同工應領薪,聖經中有這樣的教導
2.勞碌→獲應得的收入→十一奉獻,這樣的循環應該才是基督徒應有的經濟循環,不是嗎?
3.若是上帝的呼召來擔任這樣義工的服事,而卻又看似無法繼續,是否應重新尋求呼召確實來自上帝?還是這根本與上帝無關,僅僅是自己的感動?
我也曾為他的經濟持續資助一段不短的時間,
但發現長久下來也不是辦法,卻又不知如何協助他,請問小小羊意見、、、
(隱私已去除,內容有改寫)
太多時候,我們被一種錯誤的屬靈重軛轄制了,就是以為————
只要是聖工,我就不能拒絕。
結果,很容易負荷過重。
事實上,主耶穌也會拒絕人的。
別的不講,單講一點就夠:
祂雖然是上帝兒子,但一生也只在猶太地區,不去埃及或中國以及其他世界各國傳教。
人的體力、時間、精力是有限的。
有時就會被問到這些問題,所以公開回答。
網路『教會』,其實,是不可行的。
主要不是出在『網路』,而是出在『教會』。
『教會』是有很重要的定義的。
一群基督徒的組成,就能稱為教會嗎?
不行!
真教會有兩個必需同時成立的條件:
1. 真理被傳講
2. 聖禮被施行(洗禮、聖餐)
我們都知道在網路世界裡,第一點輕而易舉就可以達成,
問題出在第二點,我們根本做不到———–
問題:
如果按照小小羊弟兄所言通常一位牧師可牧養的限度約100左右,那如果當教會人數慢慢增加到150-200時,教會再另外聘請全職傳道人進行傳道、牧養,這樣的方式是否可行呢?
答:
我們回到一個很原始的點來思考:
牧會的牧師(機構的牧師不算,因為性質不同),其實有兩個很重要的工作內容,就是『講道』和『牧養』(探訪、照顧羊群生老病死、、)。
司布真模式,他當然不可能牧養,因為會友太多,他不可能每隻羊都照顧到。
所以,他的模式,就是『講道』。
司布真當時,各種媒介不發達,沒有網路,也沒有影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