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福音8:32 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
« »
2018年04月19日教會流行觀念

4,107 views

星巡之歌—-從宮澤賢治的銀河鐵道之夜談起—我這基督徒的雜感(二)

二、美感
三、被美化的死亡

二、美感
死亡,是很多藝術作品很重要的主題,也是人生很重要的主題。
每個人、每種宗教,對於死亡,都有其信念。
這裡面,我要特別講『美感』的部份。


對於死亡的美感,可以在生前、可以在喪禮中、可以是對死後的信念。
華人區的死亡,坦白說,
不管是死亡觀念對現世生活態度的影響、喪禮的進行、對死後的相關觀念,
都丑到無比!

一個人對死亡的看法與信念,會影響他在現實生活中的人生觀與態度。
一個人還不用實際進入死亡,他的死亡信念,就已經會影響他如何存活了。
日本人治台時期,他們研究台灣人,
歸納出『台灣人貪生怕死、愛錢愛面子』的結論。
坦白說,這樣的評論,這麼多年來,恐怕也沒多大改變。
當一個人很怕死亡,那麼,貪生怕死,就幾乎會變成必然的現世人生觀。
相反的,日本人對死亡的看法比較沒那麼負面,甚至還相當程度積極正面,
這也會導致他們產生不怕死的人生觀,甚至到病態的不怕死人生觀。
好的層面來講,他們在現世,就比較沒那麼貪生怕死;
壞的層面來講,當然就是動輒切腹自殺的態度、以死來作戰的神風特攻隊。
坦白說,那種貪生怕死的現世人生觀,真的是醜陋無比,
甚至可以做出大量無格、出賣良心、或是喪失分寸的事,
只求生存,甚至以此來求財。
相形之下,不怕死的人生觀,比較能使人產生勇敢持守信念、困苦度日的人生觀。
這種人生觀,美多了!

以喪禮而言,近年來,台灣有些殯葬業水準大幅提升,
喪禮本身,有時候,已經少掉很多髒亂醜陋感。
但是,依然有不少,仍然停留在台灣傳統的吵、鬧、臟、亂中。
但是,假使我們多看一些日本的喪禮,
我們不難發現他們的喪禮,不是哭天喊地、髒亂醜陋,
而是哀傷中,有美感地在進行儀式。

美是什麼?
有一個畫面,大意是這樣:
一場慘烈的戰役剛結束,一堆房屋被焚毀。
在那仍冒著煙的焚毀屋舍前的地上,
茶道大師跪坐,凝視戰亂破敗的景況,莊嚴地靜靜啜飲手中的茶。

坦白說,對功利主義的台灣人而言,這是很不可思議的,不是嗎?
趕緊收拾善後都還來不及,哪有閑工夫去干這種毫無意義的事?

馬偕博士來台傳教時,他就曾感嘆台灣人不懂得欣賞美。
就算面對每天的日出、日落、雲彩,也沒有人會去欣賞。
他帶領那群學生、佈道團成員到處去佈道時,
常常教導他們欣賞上帝所創造世界的美麗,然後對上帝發出感謝。

上帝所造,處處皆美。
美的欣賞,是上帝安裝在人心中的程式。
不用身為基督徒,就可以有這種普遍恩惠的能力。
但是,身為基督徒,我們又有多少欣賞美的能力?
缺乏,或是不良的欣賞美的能力,又怎能體會上帝所掌管的世界之美?
沒有良好的美的欣賞能力,我們怎能產生出好的基督徒藝術家?
沒有良好的美的欣賞能力,我們又怎能欣賞好的藝術作品,並從中發出對上帝掌管的美麗世界的感動?

三、被美化的死亡
美感是好的,是上帝賜予的普遍恩惠,不管你信什麼宗教、信不信耶穌,
都可以有好的美感。
只要是人類,就會喜歡『美』,只是程度差異而已。
可是,死亡呢?
正常情形下,沒有人喜歡死亡了。
人的本性,對死亡是恐懼的。
畢竟,伴隨死亡的,是令人不舒服的東西:
屍體、腐爛、惡臭、變醜、不再醒來、無法說話、、、、、。
聖經講得很清楚——–怕死、不喜歡死亡,是人類正常反應。
事實上,『死』和『罪』是彼此相連的,
沒有罪,就沒有死。
當上帝創造初始的伊甸園,始祖亞當尚未犯罪之前,死亡是不存在的。
不僅是人類不會死而已,連一切動物也都不會死。
然而,當罪入了世界之後,死就臨到所有的人,
連其他生物都被波及,也開始會死。
因著罪,人開始會死,也開始會怕死、畏懼死亡、不喜歡死亡。
這是人的本性。

但有趣的地方來了————–假使把死亡美化呢?
當令人不愉快的醜惡的死亡,被美化成為美麗的死亡之後,
這時,死亡還會那麼令人恐懼、令人厭惡嗎?
死亡成為一種美麗的事物了。
就算還是不喜歡死亡,
起碼,不會那麼怕死亡、或認為死亡就是另一個恐懼的開始,不是嗎?
而這些『美化死亡』的做法,幾乎都伴隨一種很重要的態度———
沒有死後的審判,沒有永遠受苦的地獄。
就算認為有,也不會認為這與我們自己、我們親人有關,只和那些大壞蛋有關。

就積極面而言,
假使死亡是美麗的、死後沒有審判與地獄、死後都要去美麗的地方,
那麼,勇敢赴死,就成為合理選項了。
伊斯蘭教聖戰士敢當人肉炸彈,原因很多,
其中一個,就是信仰內容告訴他們—–
為聖戰而死,死後一定上天堂,而天堂里你會有四個美女相伴。

就消極面而言,
假使死亡是美麗的、死後沒有審判與地獄、死後都要去美麗的地方,
那麼,就算沒去當勇敢的神風特攻隊、聖戰士的人肉炸彈,
起碼不用怕死亡,
因為,死了之後,會去美麗的地方、或是成為美麗的事物。
故事『銀河鐵道之夜』里,人死了就會到天上美麗的銀河去;
歌曲『千風之歌』里,人死之後會化成美麗的風、美麗的陽光、美麗的雪、、;
電影『送行者』里,入殮師為亡者畫出美麗的妝,一切動作就像舞蹈一樣美,
不再讓人感到死亡的恐懼;
『中國文人』一直強調氣節,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之類的詩文一大堆,
死亡成為一種實踐正氣的方式。

這種美化死亡的方式裡面,不管什麼宗教、什麼信仰,
大量都是『沒有審判、沒有地獄』觀念的,
即使有,也都是『我會進天堂,不會下地獄』(下地獄的不會是我)。

美感是好的,死亡是不好的。
然而,正因為有死亡的可怕存在,
所以,人必須認真面對死後世界的問題—-
死了之後,我們要去哪裡?

只要認真考慮死後世界的問題,
就不可能不面對這兩個緊接而來的問題:
1. 有沒有地獄?
2. 有沒有審判?(因為,假使有地獄,那麼,誰來決定?根據什麼來決定誰下地獄?)

認為死後有美麗的世界,這種觀念,幾乎人人都有,
不管稱之為天堂、稱之為西方極樂世界、變成風和陽光都一樣。
但是,死後有沒有地獄,卻是很多人避而不談,甚至刻意去除的。
銀河鐵道之夜假使加進地獄觀念,那這個童話故事還會那麼美嗎?
千風之歌假使加入地獄觀念,那這首歌還會那麼動人嗎?
文天祥假使知道不信耶穌死後會下地獄,那麼他還會那麼正氣凜然勇敢赴死嗎?

這些,其實都是『沒有地獄』(或與我無關)的『因死稱義』死亡觀——
人只要死了,就成為義人,可以上天堂。
問題是,這是嚴重違反聖經的。
因為上帝告訴我們,是『因信稱義』,不是『因死稱義』———-
有罪、有地獄、有審判、必須認罪悔改、必須信耶穌。
因信稱義告訴我們,
銀河鐵道之夜裡為救人而死的朋友,雖然偉大,但依然是罪人,死後只能下地獄;
千風之歌中過世的人,依然是罪人,死了無法變風變雨,死了只能下地獄;
文天祥雖然偉大,浩然正氣,但依然是罪人,死了只能下地獄。
除非認罪悔改,除非信耶穌,否則,都只能下地獄,上不了天堂。
各種美麗想像,各種正氣凜然,
一但加入因信稱義、罪與十字架的觀念,
馬上就像看似光明的天使被戳破假象一樣,
真正面目是帶人下地獄的美麗包裝而已。
包裝不管多美麗動人,假使裡面是毒藥,依然是救不了人的。

美化的死亡,會讓我們喪失對死亡的戒心,
而那戒心與恐懼,是上帝要我們有的,
因為這樣,我們才能透過怕死,進而尋求進入永生的途徑。
但是,一旦過度美化死亡,
這時,那些美化,和毒品所造成的短暫的麻醉與美好的感覺,沒有太大差別,
至終都是害死人的毒藥。

身為基督徒,我們要培養自己欣賞美的能力,
因此,各種美的作品,我們都可以欣賞並享受。
但是,美感與欣賞之餘,
不要忘了,凡事要回到聖經來,用聖經來檢驗萬事萬物。
不合聖經之處,不要當真理吸收進去。

可是,身為基督徒,美感與欣賞過了頭,
結果在追思禮拜時,一大堆詩班在使用『千風之歌』,
這樣怎會正確?
連不合聖經的東西都不知道,在獻什麼詩?
欣賞寺院是一回事,研究佛經也很好,
問題是,把這類東西拿來禮拜時當正確觀念用,可以這樣嗎?
聖經哪裡告訴你人死之後化為風、化為雨的?
聖經哪裡告訴你人死之後繼續在你身邊陪伴你的?
只要好聽,就可以拿來教會用?
只要美麗,就可以拿來敬拜上帝沒關係?
當我們的美感與欣賞,已經逾越份際時,
這表示我們已經讓自己被墮落感性牽引,不是被上帝聖化的感性指引的了。
人是『全然的墮落』的,
一切理性、感性、良心、道德、美感、、、通通都被罪污染了。
當聖靈重生之後,我們才能回復真正屬神的理性、感性、、、、。
這時,我們要靠聖靈的幫助,隨時檢驗一切理性與感性,
不合聖經的,就不要被牽著鼻子走。

小小羊


#1 Brandweer 於 2018/04/19 09:44

Brandweer
小小羊弟兄 平安,

這是Brandweer。

小弟有小小觀點分享。倘若違反聖經,或與此議題無關,懇請刪除。

(以下內容,針對「基督徒」對內教導,而非對外攻擊他種信仰之用。)

小弟認同,美之欣賞,不得逾越聖經。
不可過於「怕死」,亦不可過於「不怕死」。
現時「有罪有誤,會被氧化」之肉體死亡,與靈魂死亡,並非同一事件。

小弟為認同全本聖經無誤,無矛盾,反對靈恩派(主觀感覺大於聖經),新派(他種學問大於聖經)之基督徒。

故認同,只因你我「全然」敗落,上主「無條件」揀選,「限定」救贖,「不可抗拒」恩典,一次得救「永遠」得救,

死後,僅有「相信耶穌基督為唯一救主」之人士,
會去到「美麗的地方」。
信主之功不在我,在乎耶穌基督也。

關於死亡,小弟有想到,桃園火燒車。
多少無辜性命,只因司機自殺與謀殺行為,而無情化為灰燼。

此時,「事中無辜」,且「手無縛雞之力」之乘客,倘若不接受耶穌基督,
亦有面臨進入地獄之危險,不得安息。

此時,自救無門,只得依靠外來力量。

當然,若遇火燒車,以硬,尖物品(恐難以找到),砸開玻璃四角,
並以GPS確認經緯度,報案消防局,恐可逃生。

活命之希望,仍渺茫。你我並非如此堅強。

關於「欣賞美的能力」,美學教育,葬禮形式議題,

自身個人認為,於葬禮場合,使用韓德爾〈掃羅〉神劇之〈葬禮進行曲/Trauermarsch aus Saul(香港消防處,德國政府葬禮多有採用)〉,
或管樂團伴奏之〈友誼萬歲/Auld Lang Syne(蘇格蘭民謠,新北市消防局曾有採用)〉等曲調,
甚至高唱英國國歌/God save the King,去除吵鬧,髒亂,

恐神學爭議更少,且更加嚴肅,「美感」亦得保護。

然文化教育,仍難以為之。

感激不盡!

–Brandweer

日誌信息 »

評論已關閉。        

相關日誌 »

沒有評論

抱歉,評論被關閉

返回頂部